艺术新锐|贺嘉颖:江山本如画 内美静中参

2023-04-01

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,情、境相生一直是山水画核心价值的体现。青年艺术家贺嘉颖寄情山水抒胸臆,并将多年坚持写生、记录生活的感受融入创作之中,寻找到自己创作的新方向,营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笔墨情境。

贺嘉颖,字禾末,1997年生于浙江宁波,中共党员。师从孔耘教授,2019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中国画(山水)方向并获学士学位,2022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专业中国画(山水)创作与研究方向并获硕士学位,现居杭州。

求学期间,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、杭州市优秀团员、杭州师范大学“十佳大学生”等多项荣誉。山水画作品入选第五届“两宋论坛”书画联展、中国湿地博物馆主题绘画大赛、第八届杭州青年美术新秀选拔赛等多项学术展览。

贺嘉颖自述

我有幸随导师孔耘教授进入中国山水画的世界,真正接触中国山水画体系,系统学习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近现代等山水画作,传承刘知白、陆俨少、顾坤伯、孔仲起、童中焘、卓鹤君等老先生的笔墨精神,超越时空限制,在庞大而丰富的广阔天地里蹒跚学步。

中国山水画在以有限而求无限,是画者思想、性格、脾气、学问、功力、格调、气度、意趣的生动流露,于方寸间见精神、见气格、见境界。我习山水,开拓了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,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。师者教诲,提升学养与人格,以美育心,心之所得,发之于笔;我喜山水,登临探索,遇物怀兴,深知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,一切知与识、文和艺,都来源于真实、真心、真意的生活感受,尽力捕捉并表达瞬间变化的自然景象和感受,宾翁言“江山本如画,内美静中参。”畅游如画江山,静中参得内美,运笔墨而抒意境,以形象而发真情。

东坡先生通过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……抱明月而长终”,感叹时空广阔,生命渺小,何尝不由让人想到,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如中国山水画般在以有限而求无限,我行于山水路上,用饱蘸激情的画笔写下自然的生命力,表达人文情怀的真善美,寄情、畅神、抒怀、明志,追求人生的无限高峰与高阔!

《云清立意新》70cm×70cm

砚池春深,是青青垂柳的生长,是池水泛起的涟漪,是云雾随风的轻盈。细风吹雨,雨收云散,才知云清立意新。

《远岫催薄暮》70cm×70cm

山水清夏,房屋、梯田、水库生息其间,乐天自然。云无心以出岫,却感远岫催薄暮。

《为君吟秋篇》70cm×70cm

秋的这份喜悦与恬适藏在烟火人间。一脉斜晖流注在屋顶和山头,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登龙门山,望同兴塔,只愿为君吟秋篇。

《人间重晚晴》70cm×70cm

古镇串巷,有灯光的明朗欣喜。重重山影,有冬霁的宁静安然。景翳翳以将入,便晓人间重晚晴。

学术简评

宾翁曾云,学画如习拳棒,当以研练之功不少间断。所谓练习者,法有未备则研究法,气有未至则研究练气之法,法备气至,始为成功。嘉颖随我习画多年,深入宋元传统,取其神韵,悟其理法,形成了较强的笔墨实践能力。中国画传统文脉为艺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藏,而山水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则是源于作者“游山玩水”的真情流露。在嘉颖的画作中,无论是巍巍太行、奇秀雁山,还是富春一角、江南胜景,无不凸显着她深刻的个人体悟。惟愿嘉颖同学畅游天下所未到者,探僻寻幽,朝夕不倦,当在力行。

——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、杭州师范大学新时代美育研究中心主任、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孔耘


《置之新桐烟雨里》35cm×309cm

《置之新桐烟雨里》局部

天下佳山水,古今推富春。望桐洲岛,在一片山水环抱中,如块郁郁葱葱的翡翠,点映在绵长浩渺的江流之上。半夏微张、江风清凉,山烟涵雾、叠翠浮云,一幅江南独有的画卷。

《来寻雪中道》138cm×69 cm

灵隐所见所感皆寄心绘事,知白守黑。意远在能静,境深尤贵曲。运笔墨与意境,写出经过人性情陶溶的自然。

《新桐胜景》90cm×110cm

行车在富春江畔,大片绿野菜畦肆意纵伸,粉墙黛瓦,伴河宛转。窥探源流、深入自然、体验生活,互融互渗谱写时代画卷,展现“现代版富春山居图”中的新桐好风光。

《灵峰信穹崇》138cm×69 cm

雁荡灵峰,沉稳中正,一如做人。“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”,做一个温暖有力量的人。



阅读1
分享
写评论...